2012年1月23日 星期一

蒲公英


這是作者2001年8月寫的一則羅大佑作品單曲評論。不久前,羅大佑在金曲獎頒獎典禮上,談及編曲,讓筆者會想起幾年前的這篇文章。

羅大佑在專輯《之乎者也》的最後收錄了他的一首《蒲公英》。這首影響不是很大的歌曲恰恰是羅大佑音樂旅程中很重要的一首歌曲。後來,滾石分別在《光榮歲月》和《戰爭與和平》兩張合集中再次收入了《蒲公英》,足以看出這首歌在羅大佑音樂創作歷程中的重要程度。尤其在《戰爭與和平》中,羅大佑重進錄音房,端起吉他,重新錄製了《蒲公英》。

在《之乎者也》專輯中的《蒲公英》中,羅大佑顯然吸收了校園民歌的作詞風格,詠歎大自然。同時又向這種風格注入了更多的人文意義,是一首聽完以後會進入沈思的作品。那時候的羅大佑在演唱上還保留著《鹿港小鎮》以前的發聲,所以整個歌曲顯得比較輕盈,將思考和歎息埋在了歌曲的深處,表現出一種含蓄沈著的藝術創作風格。

可惜的是,羅大佑當時似乎對配器的探索還沒有完成,因此將這種不成熟的配器運用到《蒲公英》中。可以聽到,眼花繚亂的樂器,眼花繚亂的節奏,眼花繚亂的和聲。可以這麽說,非常嚴重的干擾了整個歌曲的深度的表現,反而顯示出一種奢華,輕浮的情緒。雖然如此,這首歌無論從歌詞還是作曲都是上乘之作。尤其是歌詞,這種絮語般的昵喃,在羅大佑歌詞中極其罕見。我一直有一種未證實感覺,崔健的《花房姑娘》受《蒲公英》的影響是非常大的,雖然《花房姑娘》是搖滾曲式。

《蒲公英》帶來的矛盾應該說反映了羅大佑在音樂探索中的躑躅和當時調度配器資源的能力。羅大佑一直對各種樂器各種曲風有嘗試的願望。可是在《蒲公英》確實是破壞了最寶貴的意境。

羅大佑一定意識到了這一點,甚至很在乎這一點。在1989年,他重新走進錄音房再次錄製這首歌,也就是發表在《戰爭與和平》中的《蒲公英》。這次的《蒲公英》可以看出羅大佑的追求。最重要的是羅大佑完全放棄了原來的配器方法,改用全吉他伴奏。從頭至尾,一把流利的吉他完成了對《蒲公英》近乎完美的詮釋。在和聲的編寫上顯得非常嫺熟(和聲也是羅大佑自己唱的),三個音區使得這首歌顯得曠古悠遠飄忽,正好扣住了對蒲公英表現的全部主題。在演唱上,羅大佑顯得非常認真,而且發聲方法和《戀曲1990》完全相似。雖然少去了青蘋果時期的純樸(這是唯一可惜的地方),但是從歌曲上來說呈現給我們一個完美無缺的《蒲公英》。

假如,當時羅大佑還保留著年輕嗓音時候能象89年這樣演繹《蒲公英》,那是最好的結果。可是,這樣的假如永遠不存在,因爲青春和成熟永遠不能反向複製,甚至不能反向類比。若是這樣,羅大佑,你爲什麽要重新錄製《蒲公英》,讓你的歌迷再一次感受衝擊,溫柔又深刻的衝擊。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