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23日 星期一

喬丹、摩爾、羅大佑,與反美


在「每天都進步一點點」(〈現象七十二變〉)的今日台灣,羅大佑仍然重述著「民國七十二年」的批判話語,使台灣至今不曾出現一位長期堅定站在政治異議、或反戰、或勞工代言位置的重量級歌手,像中國的崔健、美國的 Bob Dylan、或英國的Billy Bragg。而我們仍可期待再出發的羅大佑,或者更多地期待默默努力中新世代歌手,並建議他們或可認真閱讀張鐵志先生的新書《聲音與憤怒》,看看西方搖滾樂手的異議精神及其實踐經驗,並不那麼速成、隨興或浮誇。

作者:郭力昕

[中國時報]由台美人組織FAPA(台灣人公共事務協會)努力遊說的、請其「主國」之國會立法讓「祖國」台灣為美出兵伊拉克的事件,似乎在輿論大譁之後,暫時無疾而終。在這段時間裡,有幾個反美或反戰的新聞事件,也同台上演。

 先說麥可‧喬丹的快閃事件。空中飛人這回到中港台賣球鞋,但因為「大帝」只以九十秒「臨幸」花了大錢的台北球迷,讓氣憤與批評的聲音四起。但從媒體報導與網路留言看來,大多數球迷們的憤怒,不特別是喬丹所象徵的美國資本帝國主義者的倨傲姿態;可能剛好相反,他們氣的是,為什麼耐吉公司在大帝見球迷的時間上,與中國或香港有如此的差別待遇,使台灣球迷不能以同等規格的被殖民身份,享受多幾分鐘與籃球毫無關係的美國球鞋及其代言人的寵幸,而只淪為「次殖民地」。喬丹仍是神,但對台待遇輸給中國則情何以堪。

 另外一位叫做麥可的人,是其紀錄片《華氏九一一》剛獲得今年坎城影展金棕櫚獎的美國導演摩爾(Michael Moore)。這部揭露布希家族醜露面的反戰、反布希作品,於坎城放映結束後,獲得觀眾二十多分鐘的掌聲;可是,在宣布獲獎前,此片在全世界只有兩個國家賣不出版權:美國和台灣。於美國,是出資者迪士尼集團對發行此片之政商效應的考量(摩爾希望此片在美國的放映,讓小布希年底落選);在台灣,據報導卻只是因為摩爾的上一部作品《科倫拜校園殺人事件》,在台灣的票房太差,不願再進片。看過此片的人應該會同意,不談其中對美國社會與政府的尖銳批評,這部紀錄片做為一部電影,絕對好看。然而,面對被好萊塢主流電影餵養成只剩一種口味的台灣觀眾,這樣的影片只能滅頂。

 然後,近日羅大佑在新竹的演唱會中,為抗議台灣出兵的消息,憤而剪掉自己持有十二年的美國護照,並宣布要赴AIT撤銷美國國籍。此舉令人既驚(原來八○年代初批判台灣社會的標竿歌手,在沒有特別政治迫害而需要流亡的情況下,也有一本美國護照)、又喜(在過去作品中未聞有特別反戰/反美意識的羅大佑,無論如何供應了今日台灣聲音微弱的反戰人士一帖興奮劑)。

 在「每天都進步一點點」(〈現象七十二變〉)的今日台灣,羅大佑仍然重述著「民國七十二年」的批判話語,使台灣至今不曾出現一位長期堅定站在政治異議、或反戰、或勞工代言位置的重量級歌手,像中國的崔健、美國的 Bob Dylan、或英國的Billy Bragg。而我們仍可期待再出發的羅大佑,或者更多地期待默默努力中新世代歌手,並建議他們或可認真閱讀張鐵志先生的新書《聲音與憤怒》,看看西方搖滾樂手的異議精神及其實踐經驗,並不那麼速成、隨興或浮誇。

 台灣因其政治歷史,反戰與反美國主流文化的聲浪難以壯大。因此,從政治到娛樂的各式過氣名流,得以繼續前來洗劫台灣,而大眾甘之如飴;但是對美國生產的好東西,我們又不屑一顧。並且,台灣在大眾文化領域,嚴重的缺乏典範。進步社會的各個社群,也許需要思考,如何可以打破這個悶局。摩爾或崔健等人,不是只有一個長期的態度與堅持;他們的影片是好看的,音樂是厲害的。反戰或反美,是意識形態的抗爭,也(更)是與對手在語言上的競爭。美國資本大帝的語言何其甜美有效,如果它的反對者只能繼續以老舊的抗議詞彙和姿勢,對著運動同志相互悲情吶喊而無法拓展群眾,恐怕不僅國內外的統制者無須理會,AIT附近泡在星巴克、麥當勞裡的年輕人,也不太會有探頭一瞧究竟的好奇吧。(作者任教政大廣電系)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