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24日 星期二

《明天會更好》幕後


1985年9月15日早上10點,兩輛大巴士駛入台北市立棒球場。巴士上走下60名當紅的歌手,他們主要來自台灣,也有一些來自新加坡和馬來西亞。

在棒球場,他們頂著烈日,整整兩個小時,拍攝了專輯《明天會更好》的封面照和海報,同時也同步錄製錄影帶。

接著,歌手們的巴士馳往設在三重市的白金錄音室,開始「明天會更好」的錄製工作。

《明天會更好》這首歌過後出版了專輯,共收入了60位歌星合唱版、童聲版、演奏版以及伴奏版。之後,又發行了14种語言演唱的版本。

歌曲出版之後,立即引起傳唱熱潮,盜版商根據電視宣傳片錄音發行的盜版帶,竟然也能賣一個滿堂紅,可見這首歌當時的轟動程度。

這首歌的作曲者羅大佑雖然當時在台灣已經聲名鵲起,但在香港卻屬無名小卒。《明天會更好》傳到香港后,羅大佑立即在香港灸手可熱。立即獲邀為電影「海上花」編寫主題曲,作曲行情也飆升到每首港幣一萬元以上。為羅大佑長居香港奠定了基礎。

20多年過去,《明天會更好》在華人圈繼續經久不衰,不單成爲各種場合的勵志合唱曲目,也被台灣政治人物常用作競選歌曲。

本文試圖還原《明天會更好》當時的幕後内容,以供本站讀者參考。

總策劃:吳之敬

《明天會更好》這張專輯是受到美國的《We are the world》的啓發而製作,後者是美國藝人為埃塞比亞飢民而創作的募款歌曲。《明天會更好》則是希望藉著唱片、錄音帶的發行,籌募600萬元新台幣基金捐贈給近年來對社會貢獻良多的消費者文教基金會。

但是,誰有那麽大的能耐,能夠將跨越多個唱片公司的歌手,不計報酬地集結起來,製作這張專輯呢?我們在唱片上發現了唱片的縂策劃——吳之敬。

吳之敬何許人也,竟然能説服那麽多唱片公司。其實,吳之敬是全星傳播公司的負責人。全星傳播公司製作的電視綜藝節目《縱藝一百》在當時很有影響。同時,全星也在籌備另外一個排行榜類的電視節目。對於唱片公司來説,電視綜藝節目的製作單位是最不敢得罪的,因爲歌手不通過電視打歌,無疑于自尋麻煩。

於是,吳之敬向唱片公司寄去了一份簡單的邀請函,唱片公司也就糊裏糊塗地派出了歌手。當然,其中據説很多唱片公司還是因爲公益原因,欣然同意旗下歌手出席的。

吳之敬發出的邀請函是這樣的:

某某某大鋻:

爲集結國内音樂唱片屆及全國歌星之集體力量,共同促成《明天會更好》活動(請參閲活動計劃書),本單位敬邀 貴公司能共襄盛舉。活動時間自74年9月15日至74年10月31日爲止。希望 貴公司襄助協辦的事項包括:

* 貴公司同意所屬的歌星某某某參與錄製主題曲。
* 配合活動時間,錄音及錄製MTV宣傳帶時間為74年某月某日至某月某日;宣傳活動時間,74年10月10日至10月31日
* 貴公司對於前述事宜能否配合,以及對本活動之任何高見,敬請儘快通知主辦單位,本單位除深表謝意外,並將全力配合之。


此外,還附上了同意書供唱片公司簽署:

為配合參與《明天會更好》活動,本公司同意下列所屬歌星某某某參與錄製工作,並配合相關之宣傳活動。惟其他非本活動之演出或事宜,主辦單位無權要求上述諸歌星參與之。

某某某上

這樣一份簡單的邀請函,沒有註明未來的版權問題以及捐款問題,唱片公司竟然欣然同意,也算一種佳話了。

吳之敬另外一個功勞,就是遊説羅大佑作曲。當時羅大佑已經遠赴紐約,台灣幾乎少有人同他保持聯絡。羅大佑本人據説也半年多沒有動筆創作了。吳之敬爲了説服羅大佑作曲,從台灣頻頻發出信件,甚至通過越洋電話,“曉以大義”、“恩威並施”,使得羅大佑終于首肯。

据台灣作家厲曼婷透露,羅大佑在作完曲后,曾給吳之敬寫過一封長信來詮釋歌曲,“信上的冷靜,仍不失羅大佑自我本色,但另有一些溫和、妥協……”

張艾嘉

張艾嘉是《明天會更好》的製作召集人,也是羅大佑的前女友。但是,目前沒有證據顯示,讓羅大佑作曲是張艾嘉的主意。但是,有一點,羅大佑在作曲的時候,完全不知道張艾嘉是這個活動的製作召集人。

實際上,在1984年12月31日羅大佑告別台灣歌壇前的演唱會上,就出現了羅大佑拒絕張艾嘉登台的一幕。据記載,當時已經和張艾嘉結束戀情的羅大佑在演唱會進行中,不斷有人勸說羅大佑讓張艾嘉上台唱一首歌,但羅大佑堅決拒絕這項要求。而與此同時,張艾嘉坐在台下,眼含淚水,聼完了演唱會。

9月中旬,羅大佑回到台北,參與制作《明天會更好》。而羅大佑在下了飛機才知道張艾嘉是製作召集人。據説,在整個製作期間,張羅兩人幾乎沒有互動。

歌詞

根據唱片上的文字記載,這首歌曲的作詞有羅大佑、張大春、許乃勝、李壽全、邱複生 、張艾嘉和詹宏志。

羅大佑本人曾在前幾年接受電視節目專訪的時候說,這首歌的歌詞是他回到台灣后,很多人一起創作的。

關於這首歌的歌詞,羅大佑在後來回憶台灣喜劇演員許不了的時候,曾透露:“後來在寫《明天會更好》的歌詞時,我爲他填了一句‘誰能忍心看他最後的小醜帶走我們的笑容’,但被認爲太灰色,無法采用。爲此,我覺得非常沮喪。”

根據最後的演唱版本,發表的歌詞是:“誰能忍心看那昨日的憂愁 帶走我們的笑容。”

關於歌詞,以及當時羅大佑和張艾嘉在製作中的互動,樂評人馬世芳曾在音樂五四三網站貼出吳清聖整理當年訪問大佑時,他對這件事的說法:

當時張艾嘉來找我(張艾嘉是《明天會更好》專輯的總策劃),說是有這麼一個「紀念台灣光復四十週年」的活動,找了很多歌手共同參與。但是我一開始就跟張艾嘉說好,我只負責曲的部分,詞的部分我完全不管。
我的曲子很早就寫好交出去了。結果到了歌手要來配唱當天,艾嘉跑來對我說,原本負責寫詞的人還沒把東西寫出來...怎麼辦呢,馬上就要天亮,大家來了,沒有東西給人家...大佑你可不可以一起來幫幫忙...

於是我們大家聚在一起,你一句、我一句,集思廣益。天快亮了,好吧,人總要先起床,那就先「輕輕敲醒沈睡的心靈」;睡醒後眼睛要先張開,那麼「慢慢張開你的眼睛」;接下來呢,看看四周吧,那好,「看看忙碌的世界...」

根據錄音前四天,即1985年9月11日聯合報的報道,原定的作曲是張大春和許乃勝。

錄影帶

《明天會更好》在錄製期間,還錄製了電影和錄影帶。据聯合報當時的報道,主辦單位出動兩部電子攝影機,為全部過程留下了生動的記錄,這些記錄資料將剪接成一部紀錄片。

報道說,「明天會更好」將拍攝成五個不同的音樂影片,一個是以35厘米拍攝,將在電影院放映;其他四個由不同小組所拍成之音樂錄影帶,則在電視上播出。

演唱者

《明天會更好》集結了60位台灣歌手,但是其中一些歌手卻沒有出席,包括鳳飛飛、歐陽飛飛和鄧麗君。其中有些是因爲時間排不過來,也有人說“沒有心理準備”。不過,旅居東南亞的黃鶯鶯據説獲悉這項活動后,同張艾嘉聯絡,並專程飛到台灣參與錄製。

另外一名歌手邰肇玫當時是有名的創作才女,但卻沒有安排獨唱,只是參與了合唱。據説,邰肇玫至今還爲此曾頗感傷心。而唱功奇差的歌手楊林,當時患感冒,竟然還獲得了獨唱的機會。這也引發了對製作單位的不滿。

《明天會更好》曲長五分鐘,整卷錄音帶只有這首歌,但型式包括歌星演唱曲、卡拉OK伴唱曲、樂器演奏曲及青少年合唱曲四部分。錄音帶雖然只有25分鐘,但是主辦單位卻用了100個小時去製作,出入錄音間10餘次。歌星的演唱曲,除了合唱部分外,只能容10餘名歌星獨唱,每人唱一兩句,如此60人共同完成這曲五分鐘的《明天會更好》,為華語歌壇留下了輝煌的一頁樂章。

這首歌曲成功募集資金后,活動籌備會將詞曲的著作權無條件轉讓給台灣的消費者文教基金會,羅大佑本人也簽署了轉讓協議書。

《明天會更好》的唱片,原宣佈在10月10日上市,但在各界翹首企盼下,卻延期到了光復節(10月25日)才正式上市。唱片一上市,立即引發熱潮,當時的報道說,上市良田就銷售五萬張,並呈供不應求之勢。

關於唱片的銷售,原來大家都認爲是由滾石發行,但最後在主辦單位的運作下,改爲發行權招標。台灣地區的發行權由藍與白唱片公司以13萬張的“保證”張數標得;香港地區(含星馬)的發行權由當地的一家唱片公司以6.5萬張標得。

藍與白唱片公司負責人高耀棟當年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公司於25日發行3萬餘張,但是到晚上唱片界的大盤商與中盤商又到該公司要求出貨,昨天該公司又緊急出貨兩萬張,但是仍然供不應求。他表示,公司被迫24小時加班,以求應付市場所需。

《明天會更好》的成功,也引發了歌詞翻譯的風潮,當年歌詞已經譯成14種語言,透過中廣公司《自由中國之聲》節目向全世界播放。

中廣當時聘請各國人士,把原曲的意義譯為各種語言,包括日、韓、法國、越南、英語、西班牙、阿拉伯及國語、閩南語和廣東、潮州、客家等語播放。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