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23日 星期一

拼圖遊戲——評《美麗島》


羅大佑新專輯《美麗島》出版已經超過了兩個月。兩個月來,筆者仔細閲讀了有關的介紹和報道,尤其是羅大佑本人的言論。更重要的是,筆者仔細聆聽了這張專輯。而且筆者感到,已經處於一種高度冷靜的階段,應該能爲追夢羅大佑網站的讀者,寫下這篇述評。以免本站在《美麗島》評論中的缺位……

拼圖遊戲——評《美麗島》



羅大佑10年後終於出版了他的歌迷等待已久的創作演唱專輯《美麗島》。一年前,筆者曾經就羅大佑的一些新作發表過評論。這些新作也收錄在《美麗島》中。去年筆者覺得很好的歌,在《美麗島》中確是最好的歌,遺憾的是,《美麗島》公佈的創作人員顯示,那幾首最好的歌都不是羅大佑作詞的。

這幾首歌是《時光在慢慢地消失》、《往事2000》、《真的假的》,以及《初戀的少年家》。加上《寧靜溫泉》,羅大佑這張專輯有5首不是自己作詞的。這個比例占專輯曲目超過三成。這在羅大佑以往的演唱專輯中,是絕無僅有的高比例。

羅大佑之前的四張演唱專輯(戀曲2000,愛人同志和情歌羅大佑一二),羅大佑詞曲的比例高達100%,最早的三張專輯(家、未來的主人翁和之乎者也),除了爲詩詞譜曲和民謠外,也是全部自己包辦詞曲的。

到了《美麗島》,請別人作詞的比例超過31%,這確實讓我們感到了震驚。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請人作曲的5首歌中,只有一首不是國語歌詞,也就是說,羅大佑創作力在國語歌詞方面的下降尤其明顯。

如果去掉台語歌曲,整個專輯共有國語歌12首,那麽4首作詞外包歌曲,占到了全部國語歌的33%。

這些資料明白無誤地告訴我們,羅大佑創作能力已經大幅度下降了。

現在我們可以來看看編曲部分。

在這張專輯中,羅大佑獨立編曲的曲目只有4首,如果均分參與編曲的比例,那麽羅大佑在專輯中自己編曲的曲目共有4.67首,占整個專輯的比例只有不到30%。這和羅大佑80年代90年代交彙時代的高編曲率,完全不可同日而語。不過,卻比上一張專輯《戀曲2000》來得高。

衆所周知,羅大佑出道的前兩張演唱專輯,部分編曲是由日本人完成的。人們可能還記得這樣的報道,羅大佑甚至向父親借錢,用來支付日本人編曲的費用。日本人編曲一直持續到《家》。但是,即使在那時候,羅大佑也還是維持了專輯自己編曲的高比例,如《之乎者也》的50%,《未來主人翁》的70%,只是到了《家》才下降到了33%。《愛人同志》回到了60%。自己編曲比例最高的是《情歌羅大佑之告別的年代》,80%。(《閃亮的日子》略低,但也有50%)。

也就是說,羅大佑所有的演唱專輯中,自編曲比例不超過30%的是《戀曲2000》和《美麗島》。從流行歌曲詞曲外最重要的編曲部分來看,《美麗島》同樣證明,羅大佑的創作力日益衰竭。

在編曲部分,還有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就是除了羅大佑老搭檔花比傲和羅大佑本人外,其他的編曲者都是時下華語歌壇編曲實力最強的人物。最有趣的是請來了金曲獎最佳編曲鍾興民。鍾興民曾經榮獲兩次金曲獎最佳編曲人獎,這兩個得獎專輯分別是周傑倫的專輯和蔡依琳的專輯。其中筆者喜愛的《往事2000》和《時光在慢慢地消失》,羅大佑用來爲專輯大爆緋文的《舞女》,還有《變天著花》、《南臺灣阿共》,均是鍾興民編曲的。(筆者去年撰寫評論的時候,羅大佑並沒有公佈《往事2000》和《時光在慢慢地消失》的作詞和編曲,害得筆者將功勞全記在羅大佑身上去了)。

更有趣的是,另外一個出現在《美麗島》專輯中的編曲人洪敬堯,則是最近連續三屆金曲獎最佳編曲人的入圍者,而且均是以周傑倫的專輯製作而入圍。說他是周傑倫的專業編曲人一點也不過分。洪敬堯在美麗島專輯中,編曲的是《綠色恐怖分子》。

另外兩個編曲人也是時下最具票房保障的編曲人,陶喆和朱敬然。

羅大佑如此大規模地將編曲外包給時下最熱門的最流行的歌曲的編曲人,尤其是外包給周傑倫蔡依琳作品的編曲人,這顯然不是偶然的。至少,從比例上來說,確實是引人注目的。

這裡讀者有興趣,可以回頭去重溫羅大佑之前在媒體上,對周傑倫的評價。還有就是去分析一下,所謂10年磨一劍,這種説法的真實性。

在寫下“待續”之前,我不知道大家是否知道,這張《美麗島》專輯沒有註明製作人,“製作”一欄的名下,竟然不是羅大佑本人。



有關編曲人的問題,一些歌迷可能會問,編曲真的那麽重要嗎?我想我暫時不過多談這個問題,但是給一個很有意思的例子,大家去體會:大家都知道羅大佑的名曲《我所不能了解的事》,同樣羅大佑詞曲,但因爲不同的編曲人,結果大不相同。最早發表的時候是日本人三枝成章編曲的,絕大部分歌迷不會留下什麽印象,大家熟悉的是收在《青春舞曲》中張定元/羅大佑編曲的版本。這或許有助於不熟悉編曲在歌曲中作用的讀者,了解編曲重要性的一個側面吧。

一個朋友前幾天跟我說,羅大佑《美麗島》把編曲外包給周傑倫和蔡依琳歌曲的編曲人,顯示羅大佑對自己的作品沒有信心。

我贊同這個説法。就如上一節說的,數據已經顯示,羅大佑的創作力大幅度下降了;而從編曲人外包對象來看,羅大佑似乎對自己的新專輯缺乏信心。

羅大佑缺乏信心不僅僅表現在外包編曲上面,也在羅大佑在《美麗島》專輯的宣傳手法上面。

當年,羅大佑出版首張專輯《之乎者也》的時候,他有說過《戀曲1980》是寫給張艾嘉的嗎?沒有,儘管當時張艾嘉的名氣顯然有助於專輯的銷售,但是羅大佑不需要透露《戀曲1980》是寫給張艾嘉的。因爲不論是不是寫給張艾嘉的,歌曲本身已經包含足夠的震撼力,沒有必要拿張艾嘉來促銷。

《美麗島》的宣傳手法大家都看到了,幾乎每一首歌,羅大佑都在講故事,甚至藝人最忌諱的八卦,他也向媒體透露。

《舞女》,原本就是很不錯的作品。可是羅大佑非要說是因羅曼菲而作。甚至媒體大爆什麽“暗戀對象”啦,什麽羅曼菲勸羅大佑離婚啦,等等等等。難道羅大佑對作品中豐富的音樂信息如此沒有信心嗎?

本來一首很不錯的,信息元素很豐富的作品,就這樣被窄化成一個風化雪月的小品。羅曼菲的故事或許有助短暫的銷售,但是長期而言,大大削弱的作品的深度和廣度。

羅大佑可能沒有注意到,有誰會來追究“隔壁班的哪個女孩”?你要是當初把這句歌詞變成一個八卦故事,《童年》的命運或許會有很大的不同。

至於《傾城之雨》,透露是為白曉燕事件而作,更是很離譜的做法。誠然,任何一部作品可能都有生活原型,或者來自某個事件的靈感。但是,並不是任何來源都可以說的。這不僅僅是削弱藝術感染力,收窄聽衆的想象空間,更重要的是,要顧及當事人的感受。

我不知道白冰冰看到電視裏面《傾城之雨》的廣告片作何感想。一個晚上可能要看好幾次,白冰冰的傷疤爲何要用這樣的商業行爲來揭開?作爲一個藝人,難道不是爲了撫慰遇難者,非要用這種廣告手法?

實際上,《傾城之雨》完全沒有必要公開宣示是寫白曉燕,就像沒有必要把《舞女》收窄到一個個體的人。尤其是,白曉燕案受傷最深的人還活著。至少用商業行爲去揭別人傷痕是不恰当的,不管是否故意。

白冰冰看著電視里一遍又一遍播放的《傾城之雨》時的感受,我們不敢想象,可是另外一個人也被活生生拉到了羅大佑的新唱片里去,讓我們更無法理解了。

說《停不住的愛人》是寫給李烈的。我就感到很奇怪,因爲歌詞唱道:

啊——停不住的愛人
即使我渾身都是傷痕與淚水

這看上去好像羅李離婚案中,好像錯的不是羅大佑。我們外人本無權利來評論你家的離婚事變中的飛短流長。但是你爲什麽偏要在歌曲中表達自己多麽受傷呢,而且還指名道姓說是因爲李烈而受傷。

羅大佑過去很多情歌都說自己受傷,錯都在女方。但是這些歌都沒有指名道姓。而這次卻指明是李烈:

停不住的愛人
即使我餘生將會受難給誤解

我覺得,羅大佑即使再對自己的作品沒有信心,也不能拿自己的前妻來做秀,就算唱片一張賣不出去。這樣暗示聽衆,你在這場婚姻中受傷多麽深,這樣的促銷方法對嗎?那我很想問大佑,你爲什麽就不能對女人懺悔一次?難道所有的錯都是女人?

還需要説明的是,這首歌最早在深圳發表的時候,並沒有説明是寫給李烈的,後來在南京演唱的時候說“獻給李烈”,到了2003年接受《壹周刊》訪問的時候說是在離婚後寫的,到了專輯發行的時候,聯合新聞網又說離婚前寫的,李烈還聽過。這一點也是我在閲讀有關羅大佑報道中經常出現的疑問,前后矛盾!

《美麗島》專輯促銷期間,不但出現了大量的羅大佑自爆的緋聞八卦,也出現了很多時事議題,這些只有一面之詞的所謂議題,包括SARS、伊拉克戰爭、921地震,老實說,我看不出來。更有趣的是,在大陸宣傳專輯的時候,竟然把海嘯也扯進來。

這是羅大佑在新浪網的一段訪談:

羅大佑 : (美麗島專輯)這是我個人在七八年來,自己寫過30多首歌面挑出來的14首歌,記錄了七八年來我自己的整個變化,我觀察的世界變化,大佑在臺灣的變化,中間經過伊拉克戰爭,又有現在的海嘯,世界不一樣了,希望在新的一年裏有一個新的開始。

主持人:您在這個時候選擇發新專輯也是希望大家有一個正確的想法,對吧。羅大佑:對,因爲像海嘯這種自然災害,已經奪走了十幾萬人的生命,讓人們感受到人是活在希望裏面的,在這個時代裏,在這樣的環境下發這張唱片,感覺時間上蠻配的。[1]

我覺得,這樣七扯八扯,不但干擾了聽衆的耳朵,也不符合一個音樂人最應該選擇的表達方式。作爲一個音樂人,所有的話都在歌裏面了,把八卦緋聞,甚至發片一個月後發生的海嘯都扯進來,只能顯示羅大佑對自己的創作缺乏足夠的信心,對自己音樂的表現能力缺乏足夠的信心。



美麗島究竟是一張什麽樣的專輯?這是很多歌迷會問的問題,我們並不急著來回答這些問題。但是我們無法迴避這張專輯裏面的同政治有關的作品。

羅大佑一直有“批判歌手”的美譽。尽管我們暫時無法完整地了解這個美譽因何而來,但是我們還是應該清楚地區分,批判不是謾駡,謾駡也絕對不是批判。

用這樣的角度和觀點來看《美麗島》裏面的一些歌曲,我們感到的不只是遺憾,因爲我們不知道是聽到了謾駡,還是聽到了批判。

其實,在台灣目前的政治生態下,藝人用站台和作秀混跡政治場合並不是一件奇怪的現象。

台灣在2000年實現了政黨輪替。但是,台灣很多人,尤其是過去的既得利益著,從内心深處未必真的認同政黨輪替,更沒有把政黨輪替看作民主社會的常態加以認同。於是乎,我們看到了台灣政治的極度的亂像:“我當不成,你也別想當舒服了”。

在台灣社會中,有兩個很大的政治和社會的亂源,一是媒體,還有就是個別演藝界人士。

台灣的媒體,尤其是一些曾經發行量很大的媒體,唯恐天下不亂,天天造謠,可謂是妖言惑衆。如果天天看他們的報紙,你會得出一個結論:台灣至少有一半民衆是白癡。

台灣媒體的謠言惑衆,全球聞名。尤其表現在兩岸關係上,不斷造謠,試圖造成兩岸緊張,尤其是軍事緊張,不但恐嚇台灣人民,也把大陸領導人誣陷為不熱愛和平,窮兵黷武的樣子。這些報紙,對於大陸方面對台灣的善意,從來視而不見,相反,經常造謠什麽解放軍東山島軍演啦,造謠什麽解放軍瞄準陳水扁的飛機啦等等。

最明顯的一個例子,就是最近兩岸官方有關春節包機方面的善意,任何一個熱愛和平的華人對這樣的歷史性事件,都應該感到欣慰,為兩岸領導人拍手叫好。可是,那些惡質媒體在做什麽?

台灣的藝人絕大部分知道這樣一個道理,藝人作爲社會人,會有自己的政治觀點,但是自己對政治缺乏研究,就必須慎言,因爲藝人的影響力很大,往往會影響到社會大衆。不光藝人如此,商人也是如此。王永慶去年總統大選就拒絕前去投票,他的理由是,他手下有數以萬計的員工,他不想讓自己的政治取向影響到他的員工[2]。

這樣的公衆人物不得不讓人肅然起敬。演藝歸演藝,生意歸生意,政治則歸政治。

但是,有些人偏不。台灣有個演藝公會,也就是去年參與主辦羅大佑港台演唱會的演藝公會。這個公會的負責人去年台灣大選的時候,公然揚言舉行支持某個候選人的活動。我懷疑這個組織是不是非政治組織,也懷疑公會成員是不是全部要同公會負責人持有相同的政治立場,但是,這樣一個民間的藝人組織,公然為某組候選人張目,實在是台灣演藝人組織的一個恥辱。

並不是每個藝人都會成爲政治家,因此藝人參政雖然能鼓動一些支持者,但是這畢竟是不負責任的行爲,甚至還會鬧出很多笑話。

2000年台灣總統大選,台灣過氣電影明星林青霞回台灣助選,原來説好支持連戰,要為連戰站台,到了最後一分鐘,又宣佈不支持連戰了,要支持宋楚瑜了,最後為宋楚瑜站台造勢。

一個藝人,對自己的政治觀點都是那麽模模糊糊的,卻利用自己的影響力參與政治,號召自己的影迷投票給某某,這樣的做法並不正確,也是有害的。

實際上,根據台灣媒體的報道,一些藝人未必是因爲政治理念而出來站台,更多的是政治勢力及其候選人,用銀子把藝人請來造勢。至少一些藝人是公開承認這一點的。

扯远了,我們還是要回到我們這篇文章的主人公羅大佑。

羅大佑去年在年底立委選舉的時候,也出席了三場造勢晚會。我們無法得知羅大佑是否基於政治理念,還是因爲其他因素而為特定的候選人站台。但是,有個現象是令人感到怪異,就是羅大佑並未幫“好友”施明德站台。

關於羅大佑同施明德的關係,網友可以利用本站的搜尋功能來了解。筆者要說的是,施明德這次公開說,他很在乎這次選舉。在這樣的情況下,羅大佑出面幫他助選是理所當然的事情。可惜的是,有台灣曼德拉之稱的施明德在這次立法委員的競選中失敗了,而羅大佑不知何故,沒有為他出來站台(注:嚴格說,是筆者並沒有通過傳媒,看到羅為施站台)。

羅大佑在這次立委選舉中,共為三名候選人站台,這三名候選人分別是:雷倩、鄭麗文和李敖(不知我的統計是否準確,歡迎指正)。

這三個人裏面,有兩個很巧合地是電視節目主持人,更巧合的是,羅大佑去年台灣演唱會前後,都在她們的節目中上過通告。這兩個節目就是雷倩主持的“雷倩ICQ”節目,[3] ,以及鄭麗文擔任主持人之一的“火線雙嬌”[4] 。

我們難以判斷羅大佑為之站台的對象,和上節目對象爲何如此高度的重合。如果把沒有幫施明德站台一起考慮,就讓人摸不著頭腦了。值得注意的是,鄭麗文在競選的時候,打著無黨籍候選人的名號,落選以後,馬上就出任了國民黨的發言人。

羅大佑第三個為之站台的是李敖。可是李敖這場造勢會議卻是陳文茜主持的。巧合的是,羅大佑於不久,也出席了《文茜小妹大——羅大佑專訪》,這個陳文茜主持的節目。

如果說,羅大佑僅僅是因爲政治理念相同而爲上述候選人站台,那麽他沒有為施明德好友站台就顯得非常格格不入。

由於專輯《美麗島》被一些媒體說成政治味很濃的專輯,筆者在寫這篇述評的時候,不得不把這些背景資料,予以整理,以便更深入的討論。

[待續,注意本篇更新]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