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天注:本文是台灣樂評人翁嘉鳴的一篇文字,翁嘉鳴的看法對嗎?歡迎大家發表你的看法......]
10月29日夜,“音樂工廠”在台北市一家pub開四周年生日Party,台灣“音樂工廠”的員工忙裏忙外地打理著,“廠長”羅大佑坐在靠墻的木椅上喝啤酒。我站著和“音樂工廠”台灣負責人王武雄聊天,看到藝人“娃娃”金智娟也和她聊,聊了會兒,“音樂工廠”的秘書兼打雜李烈說:“我們老闆在那裏,去和他坐一下吧!”這次我才比較認真地發覺羅大佑的另一種身份,叫老闆。
一坐下來,羅大佑就盯著對面墻的電視大螢幕,一邊對我說:“台灣的流行歌曲幾乎都是港星和偶像名星的天下了!”口氣頗有一些感慨,却又氣憤太多太多抄襲、唱老掉牙的作品在市面上泛濫成灾。我不能回答什麽,但我知道羅大佑向來不時空口抱怨的人,他總是會去做一些他認爲對的,潮流越庸俗、越沒有生機,他就越有强大的創作力和企圖心去“反擊”。新專輯《戀曲二OOO》就是這樣的國語歌曲集,他說他想籍這張專輯“培養市場對‘品格創作’與‘創作品格’的重視。”
雖然有不少人說羅大佑變了,但我始終覺得他堅持的音樂理念絲毫也沒有動搖過,終于自己的思想、生活和創作,找不到一丁點妥協的痕迹,只不過不同于以前的羅大佑罷了!畢竟人的成長是多元的,音樂創作也一樣;羅大佑早期的作品銳氣十足,小品清新婉約,近作氣魄越來越大,音樂視野開闊,獨樹一格,而且揮灑自如,更深沈、內斂,須細品、常聽才聽見歌中散發的光彩。這就是爲什麽羅大佑是音樂家,而不叫藝人,他從不用自己的音樂去討好別人,更別說市場口味了。
若要說他有變的話,我想是因爲他身份多了,同時他擺脫了偶像明星的光環,像個平常人生活在我們的周遭。是個老闆,他要懂得經營管理,需要原則和溝通,這讓他忙了好久,好在他總遇到不少人才幫他。經驗一次又一次使羅大佑越來越有人情味,而不只是一名沈溺在音樂裏的單面人。如果有機會和他談天,你會發現,原來他那麽親切。
其實,作個單純聽歌的人士不必去管背後這個唱歌、寫歌、彈奏樂器的人,現在變怎樣了,應該把每一首歌都當作是一種“真面目”,又最開放的心靈,有最純真的眼神,最誠懇的笑,就對了,歌是唯一的表情。《戀曲二OOO》中,他的情歌如詩,不風花雪月,而更多的是智慧,像靈光的閃現,只渡“有緣人”。寫實歌曲如《五十塊錢》,他難免談到中港台三地,難免講到“主義”,我們不必揣測他的意識形態,歌裏沒有怨氣、怒氣、而有問號和驚嘆號,像面鏡子,聽了、想了,我們可以看清頭上的天,或許也不,更亂,看你自己。
然而,還是可以覺得欣慰,羅大佑的音樂一直很羅大佑,環境越壞,他的音樂就越有“革命的力量”,是不斷建設的革命行動,一張專輯是一次音樂的“希望工程”,這都是我們該珍惜而不放弃的,像他歌中的一句歌詞:“就像血液如年輕時,一樣是紅。”
原載 《迷迷之音——蛻變中的台灣流行歌曲》翁嘉鳴著 萬象圖書出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