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23日 星期一

在創意和模仿之間


羅大佑的音樂創作,受到了古典音樂、西方現代流行音樂、台灣七十年代流行歌曲乃至大陸和台灣的民間音樂的影響,已經是衆所周知的事情了。一直也有很多人指出羅大佑的很多作品的旋律乃至歌詞,類似一些外國音樂。

台灣音樂評論員劉漢盛曾在1980年代撰寫的評論羅大佑前三張專輯中的作品的時候,就分析了羅大佑作品旋律部分和其他人的作品的相似之処。

本站將這部分内容摘編如下,供愛好者參考:


鹿港小鎮:

鹿港小鎮第一段的主歌的旋律有點類似德國歌手George Danzer 的那首《Fieber》,但是我想羅大佑受這首歌影響的可能性太微小了,這首《Fieber》是1981年錄音的,台灣最快也要1982年才進口,而羅大佑的鹿港小鎮恐怕早已完成了。他以富有衝擊性的搖滾形態來詮釋如此鄉土的“鹿港小鎮”,真是好極了。

鄉愁四韻

鄉愁四韻譜的是余光中的詩,在民國六十四年楊弦的《中國現代民歌》中也譜了這首詩;他用的是正統聲樂的唱法,第一段女聲獨唱,第二段男聲重唱,第三四段為男女混聲合唱及輪唱,楊弦這首歌寫得鄉愁十足,是一首好歌。

我第一次聼羅大佑這首歌時就有一種熟悉之感,待把楊弦這首曲子翻出來再仔細聼過以後,我想羅大佑在作這首曲子時,如果不是仔細分析過楊弦的《鄉愁四韻》,也必然在無意中受了楊弦的影響,細心比較之下,我發現羅大佑的《鄉愁四韻》在旋律的動機上和楊弦是相同的,所不同的是楊弦的進行速度慢了很多,而羅大佑像是楊弦的變奏。

雖然如此,羅大佑這首《鄉愁四韻》比楊弦的更富情感,編曲上也高明得多,吉他的鐘音,分解和弦,配上弟子樂器嗚咽的烘托,刻畫出思鄉的愁緒,尤其最後一段開始的“哦”聲,像是一個千里遊子疲憊思鄉的嘆息般,緊緊抓住人心。

第三段的和聲部分及第四段結尾的和聲及吉他伴奏的方式中,令我想起一個合唱團体“Pentangle”的風格,從此曲可看出羅大佑是很懂得利用自己的嗓音的特點來唱出他想達到的效果。

誕生、未來的主人翁

《誕生》與《未來的主人翁》兩首曲子可看出有“Moody Blues”的影子;其中《誕生》與“Question”相似,《未來的主人翁》則有“Melancholy Man”的味道,雖然是模仿,但是《未來的主人翁》不論詞曲均寫得極好,我認爲是超過它所模仿的“Melancholy Man”。在國語流行歌壇中,可能也是十年來最好的作品。也虧的是羅大佑才能作出這麽一首看似平淡無變化,實則飽含憂慮之情的歌曲。

盲聾

《盲聾》也是一首上乘的歌曲,用這首歌讓我想起了《Sound of silence》及 Neil Diamond 的 《Solitary Man》

超級市民

《超級市民》一聼就令人想起 Beatles 的 《yellow Submarine》,是羅大佑一貫反映社會當前病態的諷刺歌曲。

吾鄉印象

第三張專輯《家》的封套設計具有 ECM 唱片的風格,唱片標簽以照片襯底也是相當美觀。《吾鄉印象》是這張唱片的頂尖之作;吳晟的詞給三枝成章一編,真正透出了幽遠縹緲的古老鄉土韻味。在編曲中三枝成章用了胡琴,胡琴本身就具有哀愁的調子,加上月琴,就更具吾鄉印象了。

在此処胡琴所演奏的旋律及味道聼起來倒是有幾分類似 Block 希伯來狂想曲中大提琴高把位的演奏般(這是羅大佑喜歡的曲子,巧合吧!)。我不知道三枝成章聼不聼古典音樂,如果他也是古典音樂的愛好者,那麽他會發現德佈希在他的D小調大提琴奏鳴曲的第三樂章中,早已用了與他相同的動機,這個動機與三枝成章所寫得旋律幾乎完全是一樣的。不露痕跡的引用古典音樂無垠的素材,應該也是流行音樂編曲的高明之処了。

羅大佑在此所用的唱腔,就像是陳達那種鄉土吟唱與ECM唱片中 Steph Micus 吟唱的綜合体。編曲則近似ECM 中 Edward Vesala 所作的 《Man Madol》及 《The Wind》的手法。或許我說編曲受 EMC 中一些藝人風格的影響要來的周全些。

摘編自《歌手羅大佑》,原作者:劉漢盛。全文超過一万字。本文標題是原文中的一個小標題。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