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23日 星期一

《黑社會》,令人失望的羅大佑


我一直對香港的電影沒有好感。這次如果不是因爲羅大佑,我是決不會去看這部被炒作很久的電影的。看了這部電影之後,我不但對那位據説名氣很大的導演厭惡之極,更是對羅大佑感到深深的失望。

《黑社會》這部電影,原本有個很好的立意,但是生生被那個沒有能力的導演導砸了。

電影的故事很簡單,主要是在講香港回歸后,爲了選舉特首,就有了一個小圈子的選舉。但是選出來的老大爲了更具正統性,就設法要拿囘在大陸的一個東西。小圈子選出的老大後來得到了大陸的東西的力挺,就展開了收買另外一位差一點在小圈子選舉中被欽點的另外一個老大。

整個故事就在這之間展開,最後在爭奪權力的鬥爭中,老大以你死我活的鬥爭中,砸死了那位不服氣的候選人之一。

電影的英文名字(Election)實際上點出了這部雖然看起來像是黑幫片,但實際上是希望描述香港政壇現狀的電影。

其實,這樣的故事來描述香港現狀,實際上並不準確。不過,即使香港真的如導演所象徵的那樣,也是一部極爲失敗的電影。

關於電影的成敗,不是本文的重點,因此就此打住。筆者想談的是羅大佑在電影中的表現。

再看這部電影的過程中,筆者耳邊不斷浮現的是其實是羅大佑在《首都》這張概念專輯中的歌聲。遺憾的是,同樣是林夕,同樣是羅大佑,歌曲也好,音樂也好,在《黑社會》中,只能表現出工匠氣,一種説不上是敷衍,還是江郎才盡的氣氛。

不知道是導演本身的問題,還是羅大佑對這部電影衆多象徵意向的木然,顯然,羅大佑對這種需要深度開掘的音樂形象的掌控程度,幾乎為零。

電影中一共有兩首歌曲,其中一首上海老歌《永遠的微笑》,顯然只是簡單地爲了烘托一些老氣。電影中的其他配器,包括那些吉他彈奏,也不過是爲了電影淺層劇情的烘托。

其實,電影中的很多場景,原本是可以有很精彩的音樂的,比如小圈子選舉,比如在廟裏宣誓等等,但是,如果不是江郎才盡的話,羅大佑顯然沒有創作出恰當的,豐富象徵内涵的音樂出現。

電影的最後,羅大佑的那首《對天歌》,歌詞竟然還不如以前的《彈唱詞》。旋律方面,我可以感覺到,羅大佑似乎在不斷地竭力尋找過去的榮耀,無奈功力不再。

看完電影,我就想,其實羅大佑當年在香港寫出的那些描述九七前夜的那些很不錯的歌曲,爲什麽就不能直接用於電影,假如真的無法寫出新的音樂的話。

結尾的時候,當主人公拿起石頭砸下去的時候,完全就應該是那段合唱:“首都,萬里河山....千代人物”,緊接著,按照整個砸死人的動作,伴隨著下面的音樂:

皇天 一朝解放 股票數位任飛舞
後土 改做地盤 段段劃成黃金路 
皇天 一朝解放 高幹大樓在擁抱
後土 改做地盤 段段是繁榮跑道 

在字幕出現的時候,就是羅大佑的歌聲:

春秋亂世京師特區 滿城是血路
到星空世紀京都大開 旅遊有得做 
天方大國首都集資去籌備建造 
要東邊鬥爭 西邊和解 將數字檢討
一講彙報抓緊共識 牽連萬里路
再空講退休出位巨星告別有騷做  
三講時勢草根代表帶頭做幹部  
四聽講最好生金聚寶不理是孤島 

這樣的用原本就是描寫香港九七的歌曲,來襯托這部電影真正的主題,一定會讓電影更加精彩和震撼的。

無論是電影導演還是羅大佑,最後都沒有能夠將這部電影的主題點睛點出來,最終讓這部電影淪落為所謂的革新的黑社會片。

據説,這部電影有兩個版本的結尾,我看的是最後老大被警方抓住的版本。還有一個版本據説是把人砸死后埋掉,過程被孩子看到……

要說電影象徵手法的完整性,還是被警察抓住的結尾更好,而孩子的逃離,讓電影有了更深的想象空間。

總的來說,這部電影的編劇的企圖心,最後在導演的手中沉淪了,而電影音樂顯得力不從心。

羅大佑在香港有好多電影音樂作品,其中的《八兩金》、《我在黑社會的日子》、《愛人同志》和《棋王》,都是電影音樂中的精彩作品,尤其是有力地彌補了香港導演們文化層次低劣帶來的不足。

但是,現在的羅大佑,從新歌《美麗島》,到《黑社會》的電影音樂,讓我們看到一個在藝術上沒有追求,而且不斷沉迷在過去榮耀中的,漸漸在藝術上也離我們遠去羅大佑。

羅大佑真的是江郎才盡了。

1 則留言:

匿名 提到...

我雖然沒看過其他羅大佑做配音的電影,但我喜歡這部電影的音樂。我看的結尾是被孩子看的那版本。加上最後的那首歌,好shocking。令人心不安的感覺。我覺得很成功。
ps: 你的博客很有意思。i enjoyed your blog.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