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2月27日 星期三

你可能錯失了真的羅大佑

不可否認,現在絕大部分人聽羅大佑都是從CD開始的,但是我不得不說,CD裏面的羅大佑是一個被數碼化了的羅大佑。

此話怎講?

這當然要從羅大佑大部分專輯最初的出版形態黑膠唱片(LP)談起。在談論羅大佑LP和CD唱片的時候,我們略去了文案的差別,儘管滾石在發行羅大佑唱片CD版的時候,略去了部分甚至全部文案令人厭惡,但是,在這裡我們還是從音樂的本身出發吧...

首先,我們必須記住,羅大佑80年代的唱片都是先行出版的LP,也就是說,所有的錄音標準都是按照LP的標準來做的。可是,CD將原來的母帶進行數碼化的過程,實際上是將原來的錄音標準更改了,造成了嚴重的失真。

假如你現在將唱針落下,落在《青春舞曲——羅大佑實況精華》的A面。

你聽到了什麽?當然是一陣激越的鼓聲。你吃驚了,爲何在CD里你沒有感覺到這局促堅決錯落有致的鼓聲呢?不著急,先聽!

一陣電子琴後,是羅大佑和和聲小組的《誕生》和《青春舞曲》。你感覺到了,羅大佑和麥克風之間的空間移動,那就是演唱會特有的運動的歌手和麥克風之間的距離變化。你也能感覺到,羅大佑的聲音是那麽真實,不像CD裏面那種聲音強度的不光滑的曲綫。

好了,過門那段鼓聲來了。每一聲鼓都是真正的鼓聲,不是那種數字化模擬的聲音,你甚至能感到鼓的彈性。更妙的是,你還聽到了麥克風移動之後現場揚聲器發出的尖利的嘯叫。觀衆的歡呼聲也很有層次感,前後左右,他們收到的刺激和蠱惑也感染了坐在唱機前的你我。

而且,整首歌曲的演唱,鼓聲都貫穿始終,加上羅大佑和麥克風的距離變化,一種躍動的情緒就把我們給感染了。

是的,CD里,這些全沒有了,被數碼化了。

老實說,我第一次聽這張唱片的LP時候,確實是大吃一驚。

之所以拿《青春舞曲》來做例子,是因爲這張LP太典型了。由於台北演唱會中,鼓是一個最主要的配器,可是在CD裏,鼓的作用被嚴重歪曲了,變成了一種類似拍子器的東西。

在CD里,《草螟弄雞公》那種全場一體化的效果要沒有了,反而顯得嘈雜淩亂,使這首非常適合演唱會的,製作也非常精良的歌曲大打折扣。

此外,比較明顯的還有《未來的主人翁》,在CD版中,這首歌聽起來很沒有味道,而LP裏則非常豐滿。尤其是最後一段高唱部分,羅大佑嘶啞的呐喊非常驚心動魄,而CD聲音明顯輕了。

《青春舞曲》要是你沒有聽過LP版本,那麽對一個羅大佑歌迷來説,絕對是一種巨大的損失。因爲,你無法清晰地感受演唱會上的氣氛,無法體會和錄音室里完全不同的配器奧秘,以及羅大佑和話筒之間的時間空間關係。

那麽,除了這張演唱會專輯,其他專輯又如何呢?

我要說,我覺得,八十年代里所有的羅大佑唱片都要聽LP。

比 如,《張艾嘉的童年》里的《四季》,在LP里,羅大佑的和聲是非常精彩的,清晰的。羅大佑在自己後來的演唱中很少有音階上的大幅度變化,可是在《四季》 里,我們恰恰能夠欣賞到羅大佑演唱這種大幅度的音階是非常精妙的。在CD里,羅大佑和張艾嘉的聲音對比經過不適當的數碼化之後,顯得非常混亂,實在是對製 作人精心編配的聲音的一種破壞。

很多人說,羅大佑的演唱有一種“哭腔”,這不可否認。但是同樣不可否認的是,這完全是CD惹的禍。如果你聽LP的話,這種感覺是不存在的。因爲當兩種聲音結合的時候,數碼化顯然不精確地模擬出來,因此被模擬成了哭腔。

這就是爲什麽90年代後期的聽衆都覺得羅大佑早期的唱片錄音水準不好的原因,即使是1996年羅大佑出自選集的時候,重新處理母帶,也只能將聲音變得更加尖利,但是依然解決不了羅大佑演唱中那種剛柔並濟的效果。

其實,也不僅僅是羅大佑的演唱無法數碼化,在中文流行音樂中,蔡琴也是無法數碼化的。這就是爲什麽去年和今年蔡琴的幾張新專輯都發行了LP的理由。在二手市場上,蔡琴的LP價格不菲也是這個道理。只有LP才能把蔡琴醇厚細膩的演唱表現準確。

其實,羅大佑除了《戀曲2000》《原鄉》沒有發行LP外,他的所有專輯都有發行LP。目前市場上還依稀能夠見到一些80年代的羅大佑LP。


我建議熱愛羅大佑演唱的歌迷,不要錯失目前的機會了,因爲我們無法保證,這些記錄了原汁原味羅大佑聲音乃至精良的製作、配器還會重版。

沒有留言: